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16-07-29 10:33
来源:本站
慈善,让德育向更高处迈进
陕西渭南临渭区育区小学 赵凤婷老师
“大学之道在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《大学》开宗明义,便提出了“至善”为道德水平的最高境界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提出人有“本我、自我、超我”三个层次,而“超我”就是道德层面的“我”。这些都足以说明,慈善教育属于德育教育中的最高层次,它不同于教育学生遵守校纪班规,做合格层面的“自我”,而是教育一个人帮助他人,与人为善良等的“超我”境界的思想道德修养。那么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怎样让慈善的种子发芽开花呢?
一、激发师生胸中大爱
大爱无疆。中国数千年来传承着“仁礼”的儒家思想,每当中华民族发生一大事时,全国人民的爱国心与凝聚力就会被激发并提升。所以,学校德育可在激发人的大爱上“做文章”。上学期,我校组织全体师生为学校五年级四班白血病患儿孟佳怡同学募捐。我们有意注重募捐的宣传动员,特意强调募捐的自愿与量力原则。最终,在大部分师生与孟佳怡同学素不相识的情况下,仅仅一天的时间,学校共筹集善款12000余元(全校师生共计1900余人)。而更重要的是,此事引起了社会各届的关注。募捐结束,仍有不少同学、家长、社会爱心人士和公益机构前来捐赠。全校师生因募捐活动的开展更加自觉地关爱他人,道德水平自发提高,大爱之风遍布校园。所以,在日常德育活动中,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校园内外大事件,如灾区捐赠、扶贫、困难家庭救济等,有效激发师生的大爱情怀,极时合理地安排相关救助活动,这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,人的慈善“大爱”品质的激活有着重要的作用。
二、关注小事件的善举
可以激发师生“大爱”品质的大事件一般是可遇而不可求的,所以,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,让学生在小事上体现自已的慈善情怀是很重要的。俗话所说的“积德”,就是指平时积累自已的善行,让小爱聚成大爱。学校要经常性地积极组织学生从事社会公益实践活动,帮助孤寡老人,保护公共环境,维持公共秩序等,让学生能感到帮助他人,服务社会的快乐和幸福,从而让他们的慈善之心开花。另外,我们还应积极倡导学生“日行一善”、记“善行日记”等行为,通过演讲、绘画、征文等活动,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的善事做起,逐步将外在的动力转化为内在的习惯,努力争当自己的“慈善家”!这样以来,学生的道德修养,学校的德育水平将更上一台阶。
三、拨动最柔软的心弦
我们知道,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有“留守儿童”这样一个的教育群体,每一个班里也都有这样类似的学生。这些儿童的内心其实柔软无比,他们外在的叛逆与冷漠等往往是一种伪装。所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,拨动那颗最柔软的心弦予以关爱,往往可以让人慈善的一面展露无疑。如我们上一学期开展“爱你,我们在”关爱留守儿童“爱心妈妈”活动,通过赠送礼物,“亲子”游戏,亲情互动,使全校24名特困留守儿童及“爱心妈妈”,强烈共鸣,泪流满面。在学校德育活动中,找准这些“柔软的心弦”,拨动这些易被感动的心,慈善之曲就如天籁之音飘荡在师生心间。
四、氤氲在德育的课堂里
中小学设有一些德育课,如品德课、班队会课等,在这课堂里相对比较集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,所以,慈善教育做为德育的最高层面无疑可以在德育课堂中开展。如我校连续开展了两届慈善赛教课,并产生了区级教学能手。《感恩的心》《我的家庭书》等课堂从师生与听课者的感受来看,通过这种相对比较课堂化、比较抨击心灵的思想洗涤,能使师生享受慈善教育的大餐,进而达到提高师生德育修养的目的。
慈善,蓝天下的至爱;慈善,只有起点没有终点。上善如水,从善如流;善行天下,爱满人间。在慈善这条路上,让人人都踏上征途。通过慈善教育,让学校的德育教育向更高处迈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