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16-07-29 10:22
来源:本站
予人玫瑰,手有余香
——浅谈小学生慈善教育
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小学 徐 琳老师
法国彭沙尔曾说“爱别人,也被别人爱,这就是一切,这就是宇宙的法则。为了爱,我们才存在。”现今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,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的同时,却常常缺少了一颗感恩的心。任性、乱发脾气、不知体贴大人……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尤为明显。
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,慈善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拓展和延伸,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、关爱社会、乐善好施观念的有效途径。对于学生,我们不但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被爱的环境,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别人。只有在“爱”与“被爱”的双重环境下,我们的下一代才可能健康地成长起来。那么如何在工作中落实慈善教育呢?下面结合我的实践经验,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。
1.若想取其人,首要攻其心。通过对《慈善读本》的阅读、探讨、体会,孩子们了解到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。每周一次的慈善教育课,使孩子们懂得“慈善不是钱,是心”。紧接着利用“三八节” “教师节” “重阳节”等节日,开展了“我给妈妈洗洗脚”“我和妈妈换角色”“感恩有你,我的好老师”等活动。通过孩子的亲身体验,让孩子用心去感受爱的付出。张恒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:“抚摸着妈妈那充满裂痕的双脚,我知道了那代表着妈妈为我付出的无私的爱,我会用我的爱回报妈妈……”刘卓怡这个整天顶撞家长,让妈妈操碎心的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:“才一天的角色互换,我快累成狗了,‘女儿’太不听话了,太难侍候了,我这个‘妈’可真是不好当啊!不行不行,我不要当妈妈……”学生朴实的语言正表明了他们心中的爱以及对爱的理解。懂得爱,学会爱,使他们变得不再自私,对事情不再冷漠,使他们学会了宽容,班级里充满良好的氛围。
2.一个具有爱心的人起码要有帮助他人的精神和行动。我班的留守儿童多数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,也有寄养在亲戚家的,他们常年与父母远离,亲情缺少沟通,性格孤僻不合群,且日常生活全由爷爷奶奶包办,自理能力差,鉴于这样的现状,利用家长会我号召班级成立“爱心妈妈”关怀小组,定期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等予以照顾,并开展“心理疏导”“亲情拥抱”“亲情电话”等心理健康活动,并在六一、新年等节日给他们送上书包、文具、贺卡等小礼物,促进他们快乐成长。在“爱心妈妈”的感召下,同学们之间开展了“手拉手,我们一起走”活动。孩子们用温暖的话语,快乐的游戏,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同学的友善,集体的温暖。
3.同情他人是爱心的一种体现。在实际生活中,我经常教育并鼓励学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如果别人有事相求,自己又可以帮得上忙,就应该帮别人。如果有机会,老师还可以倡议学生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慈善捐款,帮助那些生活更加困难的人,养成乐善好施的高贵品德。我校五(4)班一名学生不幸身患白血病急需住院治疗,但高昂的手术费用让家长一夜白了头。校领导知道这件事后,立即组织全体师生捐款。一元、两元、五元、十元、五十元、一百元、两百元……全校师生人人怀着一颗慈爱之心,慷慨解囊,短短一个下午,就捐资一万余元。这次活动,孩子们学会了“行善”,体会到了“予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的快乐。
一切教育方法都来源于 “爱”,作为教师应走下讲台多与学生谈心,及时了解其所思所想,设身处地、换位思考,与他们产生共同的思想感情,才能赢得他们的真情实感,才能施教有效。同时教师做事严谨的态度、一丝不苟的精神、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。
慈善无止步,爱心将永恒!我会继续努力做好孩子们的慈善教育工作,只有在爱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下,爱心的种子才会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、开花。